返回学校首页 | 站内检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相关信息
政策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件 > 正文
东北林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16年03月14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掌握创新创业技能,以创业促就业,进一步完善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人才为目标,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统筹校内和校外资源,建立成果孵化基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将创新创业团队扶持和就业服务相结合,引进社会资源构建管理、教育、实训、指导、服务、宣传的创新创业工作平台,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品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度,全面开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1.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和品质,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2.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动教师在专业日常教学中自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及环境。

4.通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培养。通过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涌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5.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还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职业的创造者,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6.通过建设学生创业园,打造涵盖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孵化一批科研成果和团队,建成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实体。与政府部门有效对接,为创业团队争取政策支持;与社会企业良好对接,为创业团队与企业及投资人提供对接服务。

三、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教务处、团委、招生就业指导处、学生处、计划财务处、党委宣传部、科学技术研究院、资产与后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学院院长为成员,负责全面规划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2.成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行政、团委、专业负责人及部分教师组成,根据学院自身特点组织学院创新创业活动。

四、具体措施

1.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校内专兼职教师队伍。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或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管理者、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学任务。

(2)组建一支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任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专家充实教育教学队伍,来校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活动;聘请企业家、投资者来校进行创业指导,对有创业意愿的师生进行培训。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有计划地分批遴选创新创业工作相关管理者、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学习,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优化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开设《创新意识培养》、《创业基础》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的教学计划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建设管理等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其他教育环节,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报告、交流、参观等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扩大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

3.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建设

实践实训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已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学校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契机,构建以国家级、校级、院级和科学研究项目支撑的“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支持体系,形成从基础到前沿、从基本操作到探索未知的实践训练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训练创意思维,为未来参与社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2)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

在创新创业竞赛方面,增加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经费支持,构建以校内创新创业大赛为基础,以“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系统培养,整合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方法和创新创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大学生操作层面上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依托创业园重点支持适合孵化的项目。

4.创新创业氛围营造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将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地举办讲座论坛,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挖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整合创业园场地资源和学院创新实验室等资源,形成线上线下创新创业宣传工作。在线上,设置宣传网站窗口,将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创新创业培训活动等资料予以上传;在线下,利用创新创业场地资源,制作创新创业文化墙,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5.建设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

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旨在开展创业实践与孵化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创业过程,最终促成创业项目的落地运作。

(1)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

通过学校投入、校友或合作企业专项捐赠、所支持的创业成功项目的回报,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孵化器建设等,为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持续开展提供保障。

(2)创业孵化服务

探索政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大学生创业基地孵化能力。针对在校及毕业2年以内的大学生创办并获得审批进入大学生创业园的学生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通讯、信息、财务、金融、法律及营销管理团队服务,搭建“项目挖掘+过程辅导+引资推动+孵化支持+管理咨询”完整的创业服务体系。

(3)举办创业讲坛

定期在大学生创业园举办创业讲坛,邀请有创业想法或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参与讲坛,与创业家、企业家沟通交流,获得专家在创业教育前沿理论、方法、宏观经济动态、经济政策解读、创业、企业经营管理、就业、金融热点分析、金融实务等方面的指导,激发学生、教师的创业热情,开启创业智慧。

(4)创业导师服务体系

建立创业导师制度,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大学生创业园导师团队由理论型导师、实战型导师两部分组成。通过创业导师恳谈会、创业知识讲座、参观调研、企业走访与服务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创业辅导;通过聘请成功企业家、投资人士加入创业导师团队,为大学生创办企业解决资金匮乏问题,并指导其规避创业风险,使大学生创业企业逐步成熟,成为“创业促进就业”的典范。

(5)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

定期举办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会,为优秀初创企业与国内外风险资本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帮助具备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优质项目迅速孵化。

(6)整合学院资源,全方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各学院依托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建立院级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全方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管理服务运行体系。各学院自主设计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衔接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参加项目训练、科技实践、竞赛活动等,全方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6.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

(1)完善创新创业奖励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可转换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或开放课程学分。

(2)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休学创业学生修业年限为8年,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3)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鼓励教师兼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并给予相应待遇。

(4)完善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各学院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予以奖励,开展“最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评选表彰活动,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7.引入社会资源助力创新创业教育

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引入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更有效的创新和管理,接纳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管理,促进和加强社会与学校的相互联系,发挥社会资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整合、提升作用。通过与国内专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或企业合作,采取学校主导下的社会化管理“双轨制”运行模式,依托其海量丰富的创新创业导师资源,为学校讲授专业的、实践性强的创业课程;定期举办创业论坛,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答疑解惑;与学校共同策划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共同促进学生成果转化。

常用链接

TEL:0451-82190015

FAX:0451-82190200

xxb@nefu.edu.cn

版权所有:东北林业大学学校办公室 

 地址:中国 黑龙江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    邮编:150040    黑ICP备19004777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