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校首页 | 站内检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相关信息
政策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件 > 正文
东北林业大学“树人工程”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16年08月01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综合改革和“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设计,现制定东北林业大学 “树人工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价值引领,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贯穿于德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服务学生成长,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落脚点;坚持发挥林业院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特色和优势,注重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各项德育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业务能力过硬、纪律作风严明的辅导员队伍;基本形成“有内涵、有特色、有学术、有精神、有品位、有影响”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东林气质,在服务国家、地方、林业行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作出重要贡献。

二、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四)加强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全过程,开展四进四信、东林师说、成栋讲坛等教育实践活动。

全面实行德育学分制度。采用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围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纪法规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四项主要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大学学业成绩和学分。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依托成栋书院、东林艺术馆、启林研究会等平台,发挥“五老”育人作用,着力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理想人格,增强文化自信。

深入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开展“三节三爱三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良好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锻炼习惯。实施毕业季“启航”教育计划。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加强团员教育,做好团员推优入党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生活、实践等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国防教育。深化军事理论课程改革,创新军事技能训练形式,丰富军事训练内容,把应征入伍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锻炼途径。发挥国旗仪仗队、国防类社团、退役大学生群体等自我教育和示范带动作用,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爱国意识。

建立大学生道德模范榜样库。通过评选大学生年度人物、道德模范人物、自强之星、励志之星等,深入挖掘大学生道德模范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打造精品文化讲坛。打造以东林文化大讲堂、Journal Club等为品牌的讲坛文化精品项目。

(五)加强学业观教育,激发学生学术志趣

开展“双新”教育。建立多部门联动教育机制,开展新生新学期教育。

深入推行学业预警机制。分类别、分层次精准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加强学科专业类社团建设。分批次、分学科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类社团,注重发挥社团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作用,激发学生专业志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和服务工作。

实施“学习标兵引领计划”。开展十佳大学生、学习标兵、优良学风标兵班等先进评选活动,发挥“一带一”“点带面”“传帮带”的引领作用。

完善学业奖励体系。修订《东北林业大学学生奖励条例(试行)》,进一步优化专项奖学金设置,突出奖励在科研创新、学科竞赛、论著发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六)强化身心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强健体魄

实施“三走”跬步计划。着力扩大学生体育活动四类球赛的覆盖面,深化20项趣味集体体育项目,拓展冰雪体育运动项目,打造体育类示范性社团;推行体育专业教师指导体育类社团、联系学院制度;推进体育场馆空闲时段向部分学生免费开放制度。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专长,帮助学生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完善“竞技+趣味”体育比赛模式。坚持继承与创新、微团队与大集体、示范性与群众性相结合,调整比赛规则、增设趣味项目、丰富比赛形式、扩大受众群体。

建立青春健康宣传教育体系。协同省计划生育协会、红十字会等组织,建设青春健康高校项目,培养青春健康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健康、生活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青春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课程建设为基础,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以大学生朋辈辅导员为骨干,健全四级预警网络,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和危机干预长效机制。

(七)推进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学生美育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学校与社区、乡村、部队、剧院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参与文艺演出、艺术展览、中外人文交流和艺术展演,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美育实践活动,自觉培养艺术特长和爱好。

提升校园艺术活动品位和层次。开展艺术进校园、乐动校园、雪雕大赛、校园集体舞大赛、“绿漾东林”短剧小品、东林艺术馆等品牌艺术活动;加大对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的指导和扶持,创作一批讲述东林人故事的文艺作品。

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建立与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类院校的合作机制;创办美育类文化讲坛,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美育专题讲座;创建和扶持艺术类学生社团,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与大学生艺术团“结对子”。

(八)深化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通过对每项活动的量化管理与成绩考核,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并存入学生档案。

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实施“导师-团队”和“团队-队员”双选、“征集+指定”选题、“线上+线下”运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度参与等创新模式;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数据库;推进实践成果的总结和转化;加大生态文明专项实践活动的力度和投入。

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实行志愿者星级评定、志愿服务碎片化管理、服务过程监控等三项措施,改革学校志愿者协会管理体制,实行志愿者学期注册制,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品牌项目建设,建立志愿者跟踪培养机制,总结凝练优秀志愿者典型事迹。

加强学生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建设。加大对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指导力度,拓展学生干部选拔渠道,优化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坚持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全面、模范表率、热心公众服务、堪当重任的学生骨干队伍。

三、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九)打造以生态文化为首要特色的校园文化

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树人工程”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搭建课堂教学、生态讲坛、实践教育、网络传播等第一、二、三课堂的三维教育体系,突出在实习实训等教学实践环节中的行为养成。注重“学参天地德合自然”校训的文化浸润,不断凝练东林生态文化精神内核。

强化涉林学科和林业基地的涵育功能。通过面向全校开设公共通识选修课、开展学科竞赛等形式,充分发挥林学、林业工程、园林、动物保护等涉林学科对生态文化的优势培育功能,鼓励学生选修一门涉林学科课程。突出“林中育人”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拓展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哈尔滨林业示范基地、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凉水实验林场等场馆基地的科普功能和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打造“主旋绿”校园文化品牌。将绿色生态主题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将绿色生态作为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的固定主题,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原创性,开展“主旋绿”主题原创班歌大赛、话剧节、丛林酷跑等校园品牌文体活动。

促进学生生态实践项目化。设置暑期社会实践生态文明专项,组建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宣讲团,建设生态类示范性学生社团。在“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三创”比赛中,设置生态文明专项,鼓励学生开展相关创新实践。

(十)创新网络思想教育,构建清朗校园网络文化

着力构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借助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全国电脑健康日、校园网络文化节等契机,开展个人网络账号、网络消费、网络社交等安全知识和反欺诈教育。

积极开展新媒体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探索网络育人系统工程,提高新媒体育人的工作水平,建立校园新媒体联动机制,组织开展网络新媒体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网络明辨能力,引导学生“愿发声、敢发声、能发声、发好声”。开展校园新媒体大赛,设置视频、音频、网评、图片、H5等专项,集中力量创作“讲东林好故事,讲好东林故事”的网络产品并发掘和培养人才。实现校园各类网络互动社区的“互通”,畅通师生沟通渠道。

培养一批东林网络骨干。组建师生网络评论员、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通过日常培训、实战演练、特长分组等形式,每年挖掘和培养一批校园“红色网络大V”,组织开展东林“十大校园网络名人”评选活动。

(十一)实现精准资助育人,深化资助文化内涵

推动“互联网+学生资助”建设。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大走访”,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打造资助工作“一网两微”媒介平台,建设资助工作数据库,依托“资助大数据”助推“精准资助”。

打造资助育人文化品牌。培育“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宣传月”“励志演讲大赛”“东林励志之星”等资助育人文化精品,深入挖掘大学生自立自强的优秀典型事迹,加强资助政策与励志成才典型宣传,鼓励受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

(十二)搭建分享交流平台,营造校园国际文化氛围

开拓国际交流渠道。积极申请“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等各类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拓展中外联合培养、学生交换交流等项目,增加学生“走出去”数量。积极帮助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科竞赛、夏(冬)令营等。

举办校园国际文化交流节。每年开展一届校园国际文化交流节,举办留学生所在国家文化展、美食节、特色体育趣味项目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国际沟通交流能力。

(十三)加强“双创”指导,释放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实施“十百千万”大学生创业助力计划。每年着力在“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获奖和专项计划作品中遴选培育十个优秀项目,开展百场交流展示分享沙龙活动,吸引千人参与到各类创业理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实现累计万人次参与。

健全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工作坊、就业咨询、职业生涯大赛、模拟招聘会、求职训练营等教育内容和环节,邀请知名校友、专家等开展专题讲座。着力建设“科研案例分析”“创业实战分享”等实践类课程,引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

实施“百名创新创业导师引领计划”。支持教师考取创新创业指导相关职业资质,组建“校友+专家+企业家”的创业指导工作队伍。

推动“实验室”“创业园”实践平台建设。加强实验室和创业园开放制度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KAB创业俱乐部等创业社团建设。提高“创业园”设施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推动建立园内创业项目动态化管理长效机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整合知名企业和优秀校友资源,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和扶持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四、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十四)不断完善选拔培养机制,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巩固和发展专职辅导员队伍,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学工队伍体系。按照师生比1:200的要求继续选聘专职辅导员,择优选拔“三助一辅”兼职辅导员,选聘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第一责任人的主体作用。

鼓励辅导员提升学历层次。支持优秀辅导员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育人能力。

实现辅导员参与教学工作常态化。鼓励专职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十五)积极搭建培训交流平台,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通过岗前、网络和专题等培训形式,不断完善辅导员的校内培训体系。坚持“走出去”战略,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出国研修、国家和省级各类骨干培训班、国内高校岗位交流和基层实践挂职锻炼等校外培训交流活动。

加强辅导员交流平台建设。设立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工作坊、辅导员沙龙等学习交流平台,为辅导员间交流工作心得、分享工作经验、开展理论研讨、增进情感沟通拓宽渠道。

(十六)推动实施各类工作项目,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

提升辅导员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辅导员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的科研能力,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各类课题和辅导员精品项目,参加国家及省内的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推进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间的协同创新,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力争形成一批科研成果。

完善辅导员职业赛事体系。贯彻落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不断完善校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征文大赛、博客博文大赛等考核内容,提升大赛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激励和引领功能,不断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十七)精心培育优秀模范典型,树立辅导员职业形象

选树优秀辅导员典型。做好国家级和省级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选工作,开展“我最喜爱的辅导员”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感人事迹、精神风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渠道。积极为辅导员多岗位交流创造条件,在辅导员的职级晋升、职称聘任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努力将辅导员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优秀的学生管理专家和思想政治教学能手。

五、有序有力推进“树人工程”

实施“树人工程”,是学校党委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抓好落实。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树人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和学生代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树人工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办公室主任由校团委书记担任。

(十九)确保任务落实

为保证“树人工程”的顺利实施,“十三五”期间,学校每年核拨“树人工程”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树人工程”之“滋兰丛书”的出版及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十)稳妥有序推进

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要按照本方案制定相应配套计划和实施办法,及时研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树人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常用链接

TEL:0451-82190015

FAX:0451-82190200

xxb@nefu.edu.cn

版权所有:东北林业大学学校办公室 

 地址:中国 黑龙江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    邮编:150040    黑ICP备19004777号

您是第位访客